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军旅话剧50年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军旅话剧50年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史称: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次大型文艺会演
千里吹歌冒雨来,辉煌灯火照山台。
军民同乐逢佳节,星月联华叹妙才。
东边唱罢西边和,前幕收场后幕开。
披蓑张盖通宵立,三度闻鸡不肯回。
元霄结彩赣江春,壮舞高歌洗战尘。
夜雨绵绵弦韵急,红灯冉冉掌声频。
蒸肠煮酒劳军旅,磨剑擦枪待敌人。
三十年来谁记得,于都情景宛如新。
这是当年红军大学俱乐部主任,战号剧团的带队人赵品三同志于1962年挥笔写下的一首诗,这首诗生动、形象地描绘了1935年2月间火星、红旗、战号三个剧团在苏区于都黄麟井塘村最后一次大型文艺会演的情景。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后,以项英、陈毅等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、中央政府办事处留在苏区继续领导根据地人民坚持武装斗争。为了便于统一行动,各机关单位均编成部队形成随军活动。当时的工农剧社在瞿秋白等领导下分成三个剧团:一是火星剧团,以石联星、王普青为领队;二是红旗剧团,以施月娥、刘月华为领队;三是战号剧团,以赵品三、松发明为领队。他们以两个月为期,在各自划定的地区巡回开展宣传活动。
三个剧团分开以后,演员们抓紧编排话剧、歌舞剧和新山歌,利用赶集、庙会等机会,向群众宣传工农政府的政策,动员群众参军参战,支援前线,支援红军。演员们的精湛表演,受到了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,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敌斗争的决心和信心。
1935年2月间(元宵节前),中共中央分局、中央政府办事处迁驻井塘村。火星、红旗、战号三个剧团分别接到通知,到中央分局驻地进行文艺会演。
这一天,三个剧团云集在井塘村,使小小山村顿时沸腾起来。热情的群众为剧团送来了门板、桌椅作道具,还为剧团搭了一个有顶棚的舞台,并在舞台上设置布景。演员们很受感动。
夜幕降临,松明子点起来了,明亮的汽灯悬挂在两旁。山风习习,细雨蒙蒙,寒意浓浓,但演员们和群众心里却象燃着一团火。四面八方的群众冒雨来看戏,中央分局的项英、陈毅、毛泽覃、陈潭秋、何叔衡、瞿秋白等领导同志也都兴致勃勃地来到台前观看演出。
三个剧团在热烈的气氛中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,其中有话剧《牺牲》、《女英雄》、《李保莲》、《非人生活》、《我们的队伍来了》、《游击》、《堡垒中的士兵》、《追击》、《你教我打枪》、《摸哨》、《枪扑》、《埋伏》、《地雷》、《菜刀下的营长》、《收租粮》、《不要脸》;有舞剧《搜山》、《突火阵》、《缴枪》、《冲锋》、《台湾人民反抗殖民主义者》等;有大鼓词《王大嫂》;还有小提琴独奏、口琴独奏和乐器合奏等。演员们的精彩表演,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喝彩声和掌声。
夜色渐深,雨也越下越大,但是看戏的领导和群众个个兴致勃勃,舍不得离开,会演节目一个接着一个,台上台下高潮迭起。一会儿群众山歌联唱:“想念北上的红军”、“想念毛主席、周副主席、朱总司令”、“想念亲人红军哥”。一会儿台上台下对唱:“保卫苏维埃”、“保卫土地革命的果实”、“支援红军”。歌声一浪高过一浪,嘹亮、昂扬、振奋人心。
演出结束后进行了评奖,火星剧团第一、红旗剧团第二、战号剧团第三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军旅话剧50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军旅话剧50年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3801085100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ok98.com/yinshiyangsheng/hj/8405.html
相关热词:
时间:2024-05-06
时间:2024-03-21
时间:2024-07-14
时间:2024-07-28
时间:2024-07-19
时间:2024-04-20
时间:2024-09-05
时间:2024-06-12
时间:2024-05-02
时间:2024-08-25
时间:2024-06-12
时间:2024-08-27
时间:2024-04-11
时间:2024-07-03
时间:2024-09-13
时间:2024-09-07